(频道)
(频道)
(频道)
厦门大学博士后流动站简介——控制科学与工程

发布时间: 2013-12-24     文章出处: 人事处  

       一、学科概况

厦门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是1970年我校在自动控制与计算技术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是我国较早开展控制科学与工程研究的单位之一。1979年中国第一届控制理论与应用学术会议(现改为中国控制会议)在厦门大学举行。

厦门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历经40多年不懈努力的建设和发展,目前,该学科已经拥有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系统工程2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权和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所属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二级学科被评为福建省重点学科,2012年获批博士后流动站。

该学科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并且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合理。有博士生导师19人、教授31人,其中闽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2人、福建省百千万人才1人、福建省新世纪人才1人。近五年,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11项,其中获全军科技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0项;出版专著9部,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300多篇,进入JCR分区和被SCIEIISTP收录检索的论文800多篇,其中IEEE高级别论文、进入JCR2区以上论文17篇;获得国家专利(包括实用新型专利)7项。

近三年,先后承担了国家973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国家军工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福建省重大重点科技项目等65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以及40多项各类横向科技项目。

该学科已经在复杂系统动力学与控制、多智能体决策、综合自动化系统、仿脑智能系统、生物信息与生物计算、先进控制与自动检测技术、模式识别与机器视觉等领域具有较强实力,形成稳定并具有一定研究特色的研究方向,不仅在为国家经济建设、国防安全等领域做出了贡献,取得一些有重要影响的创新性成果,而且若干研究分支已经进入国际研究前沿,受到国际控制科学界的重视,2010IEEE8届国际控制与自动化学术年会(ICCA’2010)在厦门大学举行。

该学科拥有国家电子信息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福建省仿脑智能系统重点实验室、福建省高校智能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福建省高校集成电路设计与测试分析重点实验室、精确制导自动目标识别(ATR)国防重点实验室第六研究室9个国家、省部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中心。

厦门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科研经费充足,能够根据科研工作需要给博士后研究人员提供充足的科研经费;配备实验室及仪器设备,厦门大学的图书资料、网络、实验室和其它硬件条件良好,具备博士后研究的工作条件。学校承担在站期间两年的工资、医疗保险待遇;厦门大学已经建设了条件优良的博士后公寓,住房实行房租补贴和公寓租住相结合的办法,学校资助招收的博士后在站期间可申请租住一套博士后公寓,能够保证博士后研究人员享有国内一流的居住条件,未申请租住博士后公寓的可享受学校规定标准的住房补贴。博士后在站期间,其子女可在我校幼儿园及附属小学入托入学,按我校教职工子女同等待遇办理。

博士后流动站将加强对博士后科研工作的管理和指导,鼓励博士后独立开展创造性的研究工作,创造优秀的科技成果。学校科研管理部门积极指导在站博士后争取校外其他科研项目和经费。学校建立厦门大学博士后科研奖励基金,以追加科研经费的方式奖励中期考核优秀的在站博士后。学校组织评选“厦门大学优秀博士后”,奖励在科研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在站博士后。

我们热忱欢迎国内外相关学科的优秀博士申请进站。

 

    二、研究方向与主要合作导师

1.研究方向:复杂系统与控制

   主要合作博士生导师:兰维瑶、曾建平、卢琳璋

2.研究方向:多智能体与智能体网络

主要合作博士生导师:罗键、曾一锋

3.研究方向:仿脑智能系统

主要合作博士生导师:周昌乐、王菡子、李绍滋、史晓东

4.研究方向:生物信息与生物计算

主要合作博士生导师:吉国力、纪志梁

5.研究方向:先进控制与自动检测技术

主要合作博士生导师:彭侠夫、雷鹰

6.研究方向:模式识别与机器视觉

主要合作博士生导师:李翠华、杨晨辉、李茂青

7.研究方向:综合自动化系统

主要合作博士生导师:刘暾东、吴顺祥、曾文华

 

三、联系方式:

控制科学与工工程博士后流动站负责人:吴顺祥  

电话:0592-2580082  E-mail: sxwu@xmu.edu.cn

博士后流动站联系人:周笋    电话:189-5920-2762    E-mail:zhousun@xmu.edu.cn

通信地址:厦门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自动化系

邮编:361005